馬克思曾經說過,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馬克思毫無疑問是偉大的哲學家,他對于人的本質的看法既定了人是脫離不了社會這個群體的,因為社會集體的存在,人類才走向了文明。
放小了看,人又是公司發展的根本所在,是公司的主體,而公司是人的平臺,兩者相互依存。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市場競爭的本質是人才的競爭,公司的人才戰略,實際上就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首要任務。
來 源 | 諾亞財富(ID:noahgroup)
系列策劃 | 諾亞品牌市場中心&諾亞黨支部
受訪人 | 萬芬
人是萬物的尺度
作為財富正行西區域人力資源團隊高級總監,萬芬進入諾亞后就一直從事人力資源方面的工作,這讓她在看待組織與人的關系上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萬芬認為,一個員工優不優秀,一個黨員優不優秀,除了在業務能力上的衡量,更需要多關注這個人本身是不是足夠有擔當、敢不敢沖在前頭、有沒有事事爭先的那種精神。
回顧自己加入中國共產黨時的情景,萬芬稱當初自己是大學同班同學里第一批入黨的學生,這一點上在之前成為少先隊員、入團時也都有體現,“因為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也是做一個好學生就應該去爭取的身份”萬芬說到,“成為黨員后,更是時刻提醒著自己,要做到先鋒帶頭的作用,在工作崗位上要求自己做得更多?!?/span>
招人方面,盡管萬芬并不會過多觀察求職者本身的政治立場,但她坦言,招進來的許多員工尤其是一線方面,很多可能都來自于銀行,在銀行那邊也已經入了黨,這些員工整體素質上,比如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都是相對要比較高的。
萬芬認為,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黨的凝聚力在不斷加強,身份上的認同會給個人在工作上帶來一種激勵作用。
我們既是這家企業的一個成員,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成員,每個人在企業里面去發揮自己所承擔的角色,很好的去承擔這樣一個責任,實際上最后會像蝴蝶效應一樣,給整個國家就帶來一種向前的力量上。也就是說,你的樣子其實就是祖國的樣子。
事實上,在諾亞官網上,價值觀序言中就提到了,“人是萬物的尺度”。
諾亞控股董事局主席兼CEO汪靜波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個小故事——人生其實就如同一顆樹。每一個人,都應該像樹一樣成長。
即使我們現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我們有樹的種子,即使被踩到泥土中,依然能夠吸收泥土的養分,成長起來。當我們長成參天大樹以后,人們在遙遠的地方就會看到我們。走近,就能給人一片綠色。
國力提升加強了每個人的民族自豪感
對于祖國70年來的變化,萬芬認為,隨著中國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國力的提升使得每個人的民族自豪感大大加強了。
“在我大學畢業的年代,很多大學生找工作第一選項是外企,因為他們福利好、工資高,那個時候普遍的觀點是進入外企才是一份好工作,外企是排在第一位的,緊接著才是國企,最后才是進民營單位?!?/span>
但這樣的一個排序隨后就被逐步打破了,作為HR,更能夠感受到這樣的一種變化——現在可能大家更愿意去的是華為、阿里、騰訊等等這些代表了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科技企業,曾經“香餑餑”的外企如今已不是應屆畢業生的首要選擇。
萬芬認為,“因為這些企業實實在在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帶給了我們更多的便利,比如移動支付的出現,讓很多人出門不需要再帶錢包、現金等,一個手機可以搞定一切;而在出行方面,高鐵又成為中國對外一張響當當的“名片”,這些東西走出去后,讓我們每一個人感覺作為一個中國人是非常驕傲的一件事情。
事實上,這些年來,隨著中國的高速發展和綜合國力提升,人們可以明顯看到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越來越突顯出來。
一方面,隨著對外部世界越來越了解,中國公眾對于自身在世界中的狀況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會看到這些年中國的進步和發展的真實狀況,也看到中國的影響力和現實作用的提升,就激發了更強的“民族自豪感”。
“民族自豪感”很大程度上就來自于現實的中國力量,以及具體生活提升帶來的感覺和認知,中國走向世界舞臺中心的大國形象和影響力,對于國民的“民族自豪感”有著無可非議的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