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1000億美金以上市值的公司有4家,中國就只有一家,就是阿里。美國500億美金以上的公司,有7家,中國就3家,100億美金市值以上的線上、線下的零售企業,美國差不多有20家,中國大概就7、8家。無論是具體到哪個公司也好,具體到整個行業也好,中國整個消費零售行業還是有比較大的空間的。”
“在目前短期的情況下,疫情削弱了總的需求,導致很多企業在未來的資本開支比較謹慎。所以有的經濟學家說,短期疫情反而會延緩產業鏈的轉移。”
“只要中國繼續加大對外開放、對內改革、降低稅費,中國制造業的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尤其是在高端制造業的優勢,還是能長期保留下去。低端制造業相對于東南亞,相對于印度,光是看勞動力成本,可能中國這部分的優勢逐漸在減弱。”
“舉個例子,特斯拉在上海的工廠從開工到投產也就9~10個月,全球幾乎沒有哪個國家能做到這一點,這就是效率,全球是很難找得到的。”
“美國過去幾十年制造業大量外移,但是并沒有影響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事實。而且過去10年、20年美國還是涌現出了大量優秀的公司,有很多全球最優質的投資標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長期還是非??春弥袊洕臐摿?h-char unicode="3002" class="biaodian cjk bd-end bd-cop bd-hangable bd-jiya"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osition: relative;">。”
“從各個方面來看,股票市場肯定已經走過了最差的時候。如果再有個跌幅的話,從長期來說,是挑一些優質公司非常好的時候。”
“我們預測大部分的主要經濟體中,最差的在2022年也能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好的經濟體可能明年就能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
“疫情短期內對很多企業都不利,但是長期對龍頭企業是有利的。最簡單的比如餐飲行業,可能你周邊很多的餐飲企業,這次關門了就再不開了,但是有一些龍頭企業可能還會加速開店,趁此機會加速擴張。”
“中國毫無疑問會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而且將來會遠遠超出其他國家。”
“港股估值水平低,一方面是港股傳統經濟和國有企業多,周期性企業也比較多,這些企業的估值是在歷史的低點,未來能不能有個比較好的回報?很關鍵的是,要更多的重視股東回報,公司治理結構要不斷完善。”
“目前全球資產很明顯嚴重低配中國,中國占全球GDP大概16%、17%左右,但是中國在MSCI的權重只有百分之四點幾,中美的市值比大概也就是1/3左右,中國是美國的1/3,所以全球資產投資中國的比例還是比較低的。從長期趨勢來說,MSCI里面中國的權重應該是越來越高。從這個角度來說,外資凈流入中國是個長期趨勢。”
以上,是景林資產創始人、董事長蔣錦志在諾亞財富舉辦的“對話景林,價值中國”線上視頻問答活動中,給出的最新精彩觀點。
景林資產是聰明投資者嚴選私募之一,也是知名的百億級私募機構,強調用一級市場的研究方法做二級市場投資,具備多元化產業分析視角。
董事長蔣錦志擁有27年從業經驗,長期業績極為出色,其管理的金色中國基金,自2006年成立以來截至2019年11月29日,收益率***.*%,年化收益**.*%;景林全球基金自2016年1月成立以來截至今年4月30日,收益率***.*%,年化收益**.*%。
在這次問答中,蔣錦志分析了市場關心的全球化會否倒退、疫情對于中國制造業、消費行業、港股、美國中概股的影響,以及未來投資上的結構性變化和機會等。
全球化是自然演化結果,長期看是必然趨勢
疫情反而延緩產業鏈轉移
中國制造業優勢還能長期保留下去
問:疫情給很多國家都帶來了非常多的變化,不同國家開始審視關乎民生的產業是否自主可控,很多的國家都在重新思考依賴全球分工的產業鏈布局。從經濟和產業的角度來講,過往中國在這方面是比較有優勢的,在后疫情時代,你對人類演化的演進有什么樣的觀點?
蔣錦志:全球化分工最早來自于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全球化是個自然演化的結果,長期來看是個必然的趨勢。
因為企業是“經濟人”,企業的決策更多是來自于生產成本、市場等各方面的考慮,所以從經濟利益的角度來說,從長期看,全球化是個必然的趨勢。
短期來看,有一種逆全球化的短期趨勢,主要是由于短期疫情的影響,導致不少地區的物流和供應鏈中斷,導致企業和國家對于供應鏈,尤其是基本民生產品過于集中在一個地區或者一個國家的擔憂。
疊加中美關系的沖突以及各國民粹主義普遍地上升,短期內逆全球化的趨勢有所加強。
從長期來看全球化的趨勢是個必然的趨勢,從短期來看,是否轉移產業鏈或者逆全球化的考慮有幾個因素。
第一,產業鏈轉移如果只轉移產業鏈其中的一環,其實也是不太容易的,產業鏈的轉移往往需要配套整個上下游產業鏈的轉移。要不然一個環節轉移過去,但是生產和運輸成本都還是會很高。
第二,產業鏈轉移還要需要大量的重新投資。尤其是在目前短期的情況下,疫情削弱了總的需求,導致很多企業在未來的資本開支比較謹慎。所以有的經濟學家說,短期疫情反而會延緩產業鏈的轉移。
第三,轉移到一個新的地方,還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人。
第四,產業鏈轉移還需要完善的基礎設施和法律制度。
第五,還要考慮成本和效率。有些國家,比如說東南亞的,工人工資成本是低了,但是可能效率一下子還提不上來。
還有一點就是,要靠近一個比較大的消費市場。你如果轉移到一個地方,所有的產品都是靠出口,那你的運輸成本也很高,而且還有面臨別的成本和關稅。
綜合各個方面,中國的優勢就非常明顯,中國有龐大的熟練工人,和每年700多萬的大學畢業生,又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
中國從前幾年開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已經接近或者超過美國了。
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工廠,而且配套產業鏈非常齊全,尤其是電子產業鏈,你在東莞附近、深圳附近,上下游的產品,供應鏈的產品,很快容易能找到,你的成本就會很低。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只要中國繼續加大對外開放、對內改革、降低稅費,中國制造業的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尤其是在高端制造業的優勢,還是能長期保留下去。
低端制造業相對于東南亞,相對于印度,光是看勞動力成本,可能中國這部分的優勢逐漸在減弱。
舉個例子,特斯拉在上海的工廠從開工到投產也就9~10個月,全球幾乎沒有哪個國家能做到這一點,這就是效率,全球是很難找得到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今后即使有部分產業鏈的轉移,它也是個漸進的過程,不會形成一個很快的大規模轉移。相反,由于短期疫情影響需求減少,企業的盈利減少,他為了節省投資,短期還可能影響了轉移的速度。
另外一點,制造業轉移很多是中國公司主動走出去的。有很多中國自己的上市公司,服裝公司、電子公司,主動把自己的生產基地移到東南亞,移到墨西哥。
盡管這對中國的GDP增長有影響,但是我們算GNP,這些企業將來的收入和利潤還是包括在GNP里面的。如果上市公司移到東南亞,移到印度,它的收入和利潤還是包含在這個上市公司里面。
對我們投資來說,這些企業如果搬出去以后成本降低了,市場擴大了,它的盈利某種程度上可能會更好。當然它可能會在當地減少一些就業,減少一些消費,但是從投資的角度來說,從GNP的角度來說,影響是不大的。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美國,美國過去幾十年制造業大量外移,但是并沒有影響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事實。而且過去10年、20年美國還是涌現出了大量優秀的公司,有很多全球最優質的投資標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長期還是非??春弥袊洕臐摿?h-char unicode="3002" class="biaodian cjk bd-end bd-cop bd-hangable bd-jiya"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position: relative;">。
中國在各方面,比如制造業方面的公司和基礎都非常好,當然未來可能有一些方面,比如工人低成本的優勢會削弱,但是中國每年七八百萬的大學生和熟練的工人、完整的配套體系,這是全世界目前所沒有的。
長期我們還是非??春谜麄€大中華地區的中國資產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