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投資者手中擁有一筆閑錢時,該怎么進行投資呢?那么作為資產配置而言,房產、定存、黃金、股票、債券等等都是不錯的投資品種。在進行一系列的風險測評匹配之后,其實股票這樣的權益類資產或者權益類基金才是更加適合普通投資者的。
首先,2015年,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做過一個專題研究,對比過去146年16個國家的貨幣、國債、股票和房產等四大類資產。股票的收益率在年化7%-8%的水平,長期來看最具備保值功能和投資價值,是戰勝通脹的最好工具。除去通貨膨脹影響,1802年投在股票上的1美元,到2013年已經具有93萬美元的購買力!而債券、黃金則僅僅是1505美元、3.21美元。
其次,因為我國居民家庭的財富配置可能正在改變中。一方面,人口紅利在逐漸減弱,2018年中國大陸新出生1523萬人,創歷史最低水平,可以想見未來房價的高速增長或將難以為繼。另一方面,政策反復重申“房住不炒”,表達明確態度。雖然市場上可用于投資的資金量大小,但目前仍保持8%以上的增長。所以資金在非常充裕的情況下,可能大概率會流向金融資產,而股市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
此外,有人做過一組數據的統計,國內A股在2019年9月26日時,上證綜指再次回到2929點,而十年前的2009年9月26日是2839點——指數十年基本沒變。所以立足當下,很多人可能看到的更多是風險,但是基金市場其實是“牛長熊短”。因此統計2004年以來主動權益基金表現,只有2008、2011、2016、2018年的平均收益為負,其余12年都賺錢而上證綜指則有8年下跌。雖然上證綜指還在3000點徘徊,但今年以來已有985只主動權益基金創新高。
所以未來權益資產可能才是未來10年最值得配置的資產之一。但是權益類基金為我們賺錢的重要前提是長期性和穩定性,這就要求我們需要將目光立足長遠,如果一味將注意力放在短期收益上面,就容易對我們的投資決策帶來不必要的噪音。
并且投資者能夠不為經濟形勢焦慮,不看重市場狀況,只是按照固定的計劃進行投資,其成績往往都是好于那些成天研究,試圖預測市場并據此買賣的投資者的。因此除了要長期投資之外,買得便宜也同樣重要,這些復雜的估值、交易等工作,交給優秀的權益類基金管理人能夠讓我們更加從容投資,從容生活。